因為1958年蘇聯發射的一枚火箭,讓美國對中小學教育進行檢討改革,使認知心理學逐漸展露頭角,受到重視。以下介紹三位心理學的認知論:

一、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:在認知歷程中透過調適、同化,達成適應基模,促進認知的平衡狀態。

1.基模:人類與生俱來就擁有的基本行為模式,用來反應周遭事物。如:吸吮、抓握基模。所有的知識都要由舊有的經驗加以詮釋,在原有的知識上增加新的訊息。

2.調適與同化:個體在認知或反應周遭事物時,無法應用原有基模適應新的環境刺激,因而主動創新或修改既有基模,從而達到目的的心裡歷程叫做調適。個體以既有的基模去吸收新經驗的歷程叫做同化。

3.四個階段:
(1)感覺動作期(0~2歲):這個階段的孩子認為看不見的東西是不存在的。到末期會慢慢發展到物體恆存在的地步,即用手巾遮住球,他看不到球的存在,仍會繼續尋找。主要任務在發展物體的永恆性。
(2)前運思期(2~7歲):此時期的兒童能使用語言表達概念,漸漸以符號代表實物,會運用思維但不合邏輯,有三種心理上的限制,為知覺集中取向(集中事物的單一面向而忽略其他面向)、不可逆性(不能由因推果或由果推因)、自我中心取向(只會從自己的觀點看問題,不考慮別人的想法或看法)。主要的任務在完成物體守恆性。
(3)具體運思期(7~11歲):此時期兒童能以具體經驗思維解決問題;具有可逆性;對知覺集中傾向以由去集中化代替。主要完成任務是抽象思考。
(4)形式運思期(11歲以上):此時期運用抽象思維,能以假設驗證的科學法則,解釋發現學習論的架構理念。此時的思維方式有三個特徵,即為:假設演繹推論、命題推理、組合推理。

4.貢獻:
(1)直接的經驗:經過操作,親自動手做的直接經驗,效果更佳。透過更多直接經驗,可建構更多認知基模。
(2)社會互動: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,可增進智慧成長。
(3)社會支持:在認知歷程中給予更多父母、教師及同儕間的支持,可增進學習行為正向發展。
(4)持續性的發展階段:皮亞傑的認 之發展階段是漸進的、持續的,此一階段的發展,才能成功地進入下一階段。
 

參考書:華騰出版,鄧運林作,兒童心理學教育取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wen0101 的頭像
    iwen0101

    一個人的精采!

    iwen0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